两会在围绕着中国的民生举行,外国人关注一些争论的细节,但他们真正关心的,是中国社会复杂运行的结果:中国成为“超级力量”真的会发生吗?
中国人几乎从不侈谈“超级大国”,中国人经常说的是“民族复兴”。这个概念很模糊,但大致的轮廓和感受是可以把握的。中国经济总量重新成为世界第一,大概可以算作民族复兴的“第一个标准”。其他的标准当然还有很多。
中国经济总量最低谷时曾是美国的大约1/15,现在接近了一半。有人预计十年后中国的经济规模就可超过美国。尽管这可能乐观了些,而且中国复兴不是“GDP复兴”,但今天无疑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最接近民族复兴的时刻。
一些人宣扬民族复兴不复兴与民生无关,这种说法大错特错。比如中国GDP总量一旦成世界第一,中国的很多竞争力和福利资源都将盘活、打通,中国社会的大量困惑将在更自信的基础上得到厘清。人道主义将更加有实物保障,中国实现社会和谐更有后劲。
当然这一切不会是今天经济和社会现实惯性发展的结果,不是今天成果的同比例放大。但民族复兴同样不会是抛弃今天的一切,从石头缝里另蹦出来的一个现代化。处在中国今天的实力规模上,盖保障房都是一盖3000万套,几乎可以住下全体日本人,今天中国如果犯个错,重新拐弯的弧度要大得多。
中国需要不失时机地发动新改革,一些要改的问题明摆在那里。但中国必须坚持的根基也明摆在那里。改要坚决,该坚持的也要坚决。这个大的共识要在中国社会越积越厚,变得牢不可破。这样中国“初步复兴”就是早几年或晚几年的事,而不会突然不翼而飞。
退一步讲,改什么和怎样改容易有争论,但必须坚持的那些根基,包括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等,社会决不可动摇。这是中国不因各种争论,也不因走错一两步而发生国家迷失的底线。
民族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每一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,但令人担忧的是,当下一些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变得很少提及这个目标,甚至把它有意无意放到“普世政治价值”的对立面。少数知识精英强调个人主义,从民族复兴的大目标上开了小差。
开小差也无妨。以中国之大,任何个性化选择都没有扭转中国国运的力量。但个人在信息化时代伤害社会的能力比过去高也是事实。真正值得警惕的是,社会意见对立应有度的控制,外部的思想灌输不应成为对中国人的洗脑。中国社会应确保有能力不看错自己在世界的政治方位,不被一些动人的口号迷惑。
苏联、日本等大国都犯过看上去很蠢的错误,我们不得不提醒自己小心。
一句话:在中国离民族复兴最接近的时候,如果它因某个原因半途而废,无论这个原因是什么,它的名义是多么正义和伟大,我们都不可被原谅。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中国历史的罪人。
让多元化更多呈现,让争论更加活跃,但我们不可陶醉在政治时尚的布尔乔亚里,我们得让每一项政治进步帮中国昂扬前行,而不是让这个民族变得无精打采。民族复兴在面临冲刺,我们需抖擞精神。▲